淘票票步步紧逼,猫眼上市或是不得已之举


转自:亿邦动力网



今年夏天的尾巴上,一则来自资本市场的消息,将人们的目光重新拉回到前几年曾经尤为火热的在线票务市场。


消息指称,光线、腾讯等投资的平台猫眼微影在8月31日向港交所交表,在9月3日挂网,正式启动上市流程。这意味着,在线票务平台市场或将迎来新的一轮洗牌和角逐。那么,怎样看待这场无硝烟之战的走向呢?或许,从这个“猫眼”里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从群雄逐鹿到天下两分


在线票务市场自从2008年左右始萌芽,随着传统票务市场式微,在线票务市场份额增加,线上购票的用户习惯育成,众多在线票务平台遍地开花的格局渐成。


2016 年中国在线电影票务行业市场份额的数据显示,当年的在线票务市场“大饼”由四强分割,其时,微影时代占比25%,位居第一,猫眼占比24%,位居第二,而淘票票和百度糯米分别以17%和16%位居第三和第四。


但是随着市场发展,竞争愈发激烈。在资本力量占主导的市场战争中,那些没有资本后台的平台陆续被收购合并。而背靠阿里影业的淘票票,借着平台、运营和资本的多重优势,给其他在线票务平台造成极大压力,逼迫它们另寻出路。



2017年是在线票务市场关键转折的一年。其中,百度糯米直接被百度放弃,退出竞争市场。与此同时,猫眼宣布和微影时代实现战略合作,共同组建一家全新的互联网+电影平台——猫眼微影(以下简称猫眼),企图通过收购合并的方式形成合力以便夺回市场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向以宣发见长的光线传媒及其关联方,是猫眼的第一大股东,光线系资本持股比例长期在50%上下,极大程度上控制了猫眼发展的主导话事权。而淘票票始终保持自己的业务独立性,在乱象频出的行业市场浪潮里稳坐着重要席位。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第3季度,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格局中,猫眼微影、淘票票分别以市场份额的52.5%、34.44%位列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前两位,几乎已经确立了天下两分的市场格局。


>>角力比拼进行时,猫眼的优势是……?



自猫眼微影合并开始,它与淘票票这两大龙头平台的角力过程,就被更加醒目地摆在了聚光灯下。


相关资料显示,猫眼目前估值超过200亿元,将坐拥光线传媒行业资源,享用包括美团入口、大众点评入口、猫眼、微信入口等在内的多个入口核心流量优势以及其他股东的泛娱乐资源。


但处在强势扩张期的淘票票,自然不是省油的灯。借助阿里矩阵赋能,淘票票也占据了支付宝、淘宝、大麦以及口碑等平台开放入口的红利。


而在内容端,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三大爆款电影《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和《谍中谍6》,其联合出版发行方也都由淘票票承包,可谓来势凶猛。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暑期档,淘票票的合作影片达9部,单片票房超10亿元的有1部,5亿元-10亿元间的有2部。


《我不是药神》和《西虹市首富》这两部由阿里影业联合出品和发行的高质量影片,以31亿元和25亿元票房占据暑期电影档前两名,更收获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分别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四名和第十名,成为近期互联网流量冠军。


这样的成绩,理应让内容端产出薄弱的猫眼感到由衷欣羡。


同理。在宣发端,淘票票于今年4月发布“灯塔”作为宣发“共振”模式的全新产品,将阿里影业“智能宣发”的概念落地,此举显然也是意在对标猫眼相对擅长的宣发渠道优势。


事实上,如今的淘票票,依托阿里影业雄厚的实力兼之长期稳定的支持,一方面致力于以独家互联网联合发行平台的身份,助推众多中国票房黑马,另一方面通过自身平台引导内容方做好内容,帮助用户发现好内容,未来更是希望进一步协同打造用户运营、片方营销和大数据三大平台,做大行业产业蛋糕。


反观猫眼,不仅传统的宣发优势遭到挑战,在春节档、暑期档等黄金机会上,也似乎很久没有做出可令人信服的内容投资选择,导致一大批头部电影资源的合作意向,目前明显倾向淘票票。


面对这一现状,猫眼会着急吗?


>>猫眼上市,背后还有多少包袱?


极光数据显示,电影演出票务APP用户偏好指数,淘票票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大麦,而后才是猫眼。目前,淘票票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持续深耕平台的专业化能力,依托阿里大数据资源和平台矩阵增幅,精准定位和高效服务观影用户。



而合并之后的猫眼,试图进一步强化其“全链路、新场景、赋能产业”的发展图景,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持续为电影行业进行“数据赋能”和“营销赋能”。


由此思路出发,前文提及的显著增加营销购票入口,联动光线传媒的宣发技巧以及多年“地网铁军”的地推经验等等,都成为了猫眼的特色优势所在。


以猫眼参与宣发的5月档流量爆点电影《后来的我们》为例,猫眼想看指数达到82万,破了猫眼推出想看指数以来的历史纪录,首日预售票房更是破8000万,一度创下爱情片新纪录,似乎亮点频出,


不过期间,也暴露了猫眼从宣发营销到票务销售的种种问题,一场巨大的退票风波,加上期间被指“偷票房”等传闻,也给《后来的我们》带来了巨大负面口碑,这和猫眼自身过分依赖宣发营销的业务机制脱不了干系。


此外,《后来的我们》以及此前《羞羞的铁拳》等由猫眼参与宣发的爆款电影,均属于得到明星光环加持,在最终票房和社会讨论度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不错成绩,但也无法充分反映猫眼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未必可以再次复现成功案例。


 

更直观的问题,还来自于猫眼的财务数据表现。


譬如,猫眼宣称其在线票务市场份额已超过60%,假设属实,那么淘票票的市场份额应该不足30%,而猫眼的票务收入规模也至少应是淘票票的2倍左右,但结合阿里影业的自己发布的财务报告来看,并不符合实际。


鉴于账面收入一般很难造假,那么恐怕只能认为猫眼关于其市场份额的数据表述存在水分。


又譬如,猫眼财报中关于关联交易的内容显示,早在2016年5月,猫眼大股东光线控股以其持有的176,016,506股光线传媒股份为对价,换取上海三快科技持有的猫眼28.80%的股权,


并向上海三快支付8亿元现金对价购买其持有的猫眼9.60%的股权,同时光线传媒向上海三快支付15.83亿元现金对价购买其持有的猫眼19.00%的股权。


当时交易完成后,光线控股持有猫眼38.40%股权,光线传媒持有猫眼19.00%股权。这说明,猫眼背后资方关联交易的上限得到扩容,也意味着大股东所占话语权比重不断放大。


如果猫眼如期上市,大股东过分突出的这份“存在感”,或许很难适应健康正常的股票市场。另一方面,进入2018年后的光线传媒,常遭业内诟病已走上华谊的老路,其主营核心影视业务表现堪忧,转而开始依靠投资收益,来驱动报表成绩。


因此,光线系当下在猫眼的高投资占比,不啻于将猫眼与光线系绑在同一条生死线上,看似荣损共担,但对于股民而言,绝非利好。

 

在2018年上半年,猫眼娱乐收入仅为18.95亿元,亏损达到2.31亿元(经调整后,亏损为1560万元),而对手淘票票却是资金充足,步步紧逼。


另一个明显证据是,根据猫眼公开招股信息,猫眼的中长账期应付账款,正在显著增长——截止今年6月末,猫眼账期超过半年的应付账款数额已经超过1.3亿,占到所有应付账款比例的3成以上,而半年前,这一数字比例尚不足一成;


除此之外,其他应付款项中,还有13.5亿是猫眼需要付给下游影院的票房和卖品结算款。


这一切意味着,猫眼不仅未敢选择采用类似淘票票和影院方的实时结算方式,反而甚至可能正在试图隐蔽地通过拖欠下游影院方账款的方式,来纾解自身账面的现金流压力。


但是,这样的资金占用行径,可能招致更多问题,如宣发渠道方的抗议和反弹、影响企业信誉,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猫眼自身账面现金储备不足和足额兑付能力欠奉的困境。


综合而言,猫眼急于启动IPO计划,或许正是寻求资金亟待补血的表现。


对于投资者而言,做出正确的判断仍然是容易的:如今,猫眼微影背上的包袱实在太多,业务不稳定因素明显,加上疑云深重的财务表现,保持审慎观望态度,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吧。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学习点干货,了解点套路,扫码关注↓↓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吃瓜网站。 吃瓜网站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