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产调查:自媒体一手炮制假消息,一手发售理财割韭菜!“拼多多二次上市”假新闻揭秘


黑灰产业链深度调查



一些理财公司通过控制自媒体发布假新闻来完成募资,以达到“割韭菜”的目的,业已成为一条产业链。



如今,割韭菜的招式越来越多了。

据媒体报道,最新的一种玩法,是发布假新闻制造市场情绪,继而发售基金产品诱导投资人购买。你以为你在看新闻,实际上你看的是割韭菜的诱饵。

6月5日,自媒体“独角兽早知道”发布消息称,“拼多多已经于6月3日秘密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相关材料,7月中下旬将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

事实上,这一消息此前已经被拼多多官方辟谣。该自媒体发布消息后,拼多多只得再度向公众进行辟谣。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布“拼多多二次上市”消息后不久,该自媒体的实际控制企业的海外理财公司立即发布了一个“拼多多香港IPO专项基金”的理财产品。

近日,有媒体起底了这一闹剧的“真相”。

在理财产品市场和自媒体同样鱼龙混杂的今天,早已有“聪明”的理财公司脚踩两边,试图借助搅混舆论来在理财基金产品上牟取利益。

而这一生意经的本质,是利用假新闻操纵市场情绪,继而完成理财产品的出售收割韭菜。



二次上市的假新闻盯上了拼多多

“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这句话背后,是“认知偏差”在妨碍人们看到客观的真相。这个时间点,“拼多多赴港二次上市”在逻辑上几乎完美,即便是初入行业的新人,也能给出充足的理由。

首先,近期密集传出了中概股公司回港二次上市的消息。先是网易,之后是京东。

并且在“独角兽早知道”发布“拼多多赴港二次上市”消息的当日,网易、京东都传出了利好消息。网易被超额认购131.5倍。京东也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同时,随着京东回港上市,三大电商平台只剩拼多多还“在外漂泊”。而在外界看来,持续推进“百亿补贴”的拼多多,正是三大电商平台中当前最受关注的企业。

其次,自去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概股的命运一直是投资者关心的重点。

5月下旬通过的《外国公司控股责任法案》持续加重了这一担忧,当日,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应声下跌。

一些中概股公司认为自身市值长期被低估,因此早从2016年开始,以360为首的一批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回到中国上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由于相关证券监管条例的存在,正在申请或走上市流程的公司并不能随意披露相关的消息。

面对随意援引、甚至捏造“接近交易相关人士”自媒体,往往处于被动。因此,京东、网易都出现了“不评论市场传闻”,之后确认上市的情况。

因此,即使拼多多声明并未有此计划,也依然会有很多投资者处于怀疑态度。正是这样的时间差和空档,给了一些理财产品公司制作发布假新闻来诱导投资人的机会。

“独角兽早知道”利用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和投资者对“无风不起浪”的相信,再次导演和安排了“拼多多赴港二次上市”的闹剧,甚至措辞都与当时京东的消息一致,“已以保密形式在香港提交上市申请”。

在新闻中,“独角兽早知道”还为拼多多设置了非常紧凑、匆忙的上市行程,“6月3日提交申请,7月上市”。

情绪上的顺理成章掩盖了假消息的逻辑硬伤。行业媒体查询赴港二次上市的规则后发现,拼多多目前由于上市不足两年的原因,尚未满足赴港上市的条件。

为什么一家“独角兽早知道”的自媒体这么迫切的需要“拼多多赴港二次上市”?唯一的可能是,这是已经成熟的一套“情绪骗术”。


▲自媒体“独角兽早知道”发布的所谓“独家”新闻。



一手炮制假新闻,一手发售相关理财产品

据媒体报道,“独角兽早知道”背后的上海兰询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还管理着另外一家“财富管理”公司“理享家财富”。

理享家财富正是发售此次“拼多多香港IPO基金”的AP China的实际控制人。据此前媒体报道,此次在香港发售该基金产品的公司AP China为理享家财富创始人黄海的全资控股海外公司。

在媒体探访中,理享家的销售人员也承认,AP China正是他们的公司,该公司基金产品在海外上市,但实际上是由理享家在国内进行销售和推广。

中概股回港上市的热潮,对香港投资者是一场盛宴,对于国内“理享家”这样,处于灰色地带的理财机构来说,同样是一场收割的盛宴。其中不少已经打出了“一生一次的发财机会”的口号。

对于绝大部分内地投资者来说,开设香港股票投资账户流程繁琐。并且港股发行新股发行之前,如果认购的人比较多,将通过抽签决定股票的分配,网易、京东回港上市,就带火了一批“港股打新”攻略。

其中一些机构通过提供代理服务,赚取差价、佣金。

但更有“野心”的则是以此为名放出融资项目,吸引投资者入局。

关注TMT公司的行业自媒体“剁椒娱投”曾经做过风险提示称,“有不法分子,采用A股中常见的资金盘骗局,先私下拉拢受害者以高收益、优质票为噱头在私的平台上进行虚假投资交易,当资金募集到一定数量后便会跑路消失”。

相较一般等待正规媒体放出消息再出击的机构,由于自身拥有号称“提供IPO最新消息,及时更新市场动态”的自媒体,理享家这样的理财公司能够直接实现“媒体发稿造势,销售售卖IPO基金”的闭环。

“独角兽早知道”放出消息后,很快,不少“理享家财富”的投资者很快就收到了“拼多多香港IPO专项基金认购首发”的海报。

早在炮制拼多多的假消息之前,“理享家”已经多次利用中概股互联网公司回香港上市的消息圈钱。有媒体同行曾在群聊中指出,消息还未传出,“理享家”就已经开始向内地投资者销售份额。


“消息还没有爆出来,就已经在卖份额”,正是这类产品的本质。

而从另一方面看,这样的操作也存在极大的风险和疑点:在消息没有确认前就开始募集资金,万一消息被证伪了,投资人投出去的钱怎么办?

唯一的解释是,这些企业是不是真的二次上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一个由头来募集资金。

因此,当拼多多否认“二度上市”之后,为了继续募集相关基金,他们只能亲自下场,制造假消息来干扰市场情绪,从而完成“基金募集”,也就是传说中的“割韭菜”。

通过发布或者隐瞒信息,影响舆论,从而获利的行为非常常见,特别是基金股票等牵涉个人投资者的领域。因此在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都有着非常严格的监管。

新证券法实施以来,截至6月1日,证监会及地方证监局共发布76张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30张涉及信息披露违规,占为所有违规行为的第一。

在美国,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也曾因为被认为在推特上披露过多会影响公司股价的信息,吃到SEC的罚单。

同时,由于投资银行研究部门发布的报告具备舆论影响力,为了避免投资银行通过研究部看空、看多股票,让业务部门拉客户、多交易的情况,早在上个世纪80年的美国,监管者就开始要求同一家金融机构内部部门之间需要建立信息“防火墙”。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大投行在内部监管上的投入也与日俱增。

因此,“自媒体发稿造势,销售售卖IPO基金”的玩法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但从英美国家对此的监管力度来看,这类行为对金融市场来说,存在风险。

割韭菜的新套路

事实上,从利用市场情绪来收割韭菜,到亲自下场造谣来收割韭菜,几乎是割韭菜企业的必经之路。

根据理享家CEO朱超的百度百科资料,1988年出生湖北省武汉市,理享家CEO,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美国德堡大学,曾就职于摩根大通和香港皇家苏格兰银行投资银行部。

在一些报道中,朱超开始创业以前,“年薪千万”。

但是,在人民日报等正规媒体报道中,朱超在摩根大通和香港皇家苏格兰银行的工作经历都是“实习”。

在朱超的朋友圈和对外报道中,朱超与名人的合影随处可见。但也有雪球用户称,因为擅自PS了与雷军的合影并用来进行商业宣传,被小米告上了法庭。


在对外接受采访时,朱超也声称,理享家已与高盛、摩根大通、美国友邦和英国保诚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达成合作。

最后,保诚、友邦都不得不发布官方公告,提示投资者“理享家”为“欺诈网站及未经授权保险销售平台”。


2019年7月,有媒体消息称,“理享家”由于涉嫌“自融”业务、非法销售海外保险和非法经营,接受北京市金融办、北京市保监局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调查,并正式立案。

此后“理享家”迅速做出了澄清。但后续媒体的跟进报道显示,“理享家”被查的原因是“项目延期退出被客户举报”。

此后,“理享家”官方网站被勒令整改为“理享家咨询”,产品相关资料全部下线。该报道还提到离职员工称“理享家”存在非法挪用客户在“美元固收理财产品”中的资金的行为,同时还以“Pre-IPO 轮融资”,向散户进行十万人民币起投的募集。



目前看来,随着业务上的质疑和争议不断,“理享家”找到了新的方式来继续影响市场、诱导投资者:下场做媒体发布假消息。

同时,报道中还提到,“理享家”将关联公司的微信公众号改名为,“高盛亚洲视点”,再度碰瓷高盛。

算上旗下公司注册的“独角兽早知道”等自媒体,2020年以来,“理享家”找到了一条利用自媒体发布消息影响市场情绪,再来售卖理财产品的新商业模式。

一家擅长“浑水摸鱼”的企业,在发布假新闻这条路上找到了新的割韭菜方式,或许已经成为了今年的新趋势。

因此,看新闻有风险,你以为自己在看科技新闻,实际上,你已经成为了韭菜的一部分。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




吃瓜网站吃瓜网站,进学习交流群


快告诉朋友,我在看!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吃瓜网站。 吃瓜网站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